7月15日中午,宣城市郎溪县十字镇安民社区儿童服务站里,蝉鸣和童声交织。20多名孩子把十名合肥工业大学“青衿逐梦”实践队员团团围住,小手拽着大手的衣角,仰头问:“哥哥姐姐,明年你们还来吗?”队员王玥琳蹲下身子,替一个女孩擦去眼泪,轻声回答:“只要你们想,我们就来。”
这是五天来最柔软的瞬间,却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锋利地指向支教的本质:一次告别,能否不成为失去?一次抵达,能否不沦为路过?
一、把“科学”搬进乡村课堂:让知识长出翅膀
7月11日上午,第一节课从“拉条陀螺”开始。3D打印的陀螺在桌面旋转,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换被队员刘伟圣拆解成“看得见”的魔法。孩子们第一次触摸到“物理”,眼睛里亮起的小灯泡,比任何实验室的示波器都更动人。
在一节机械小课堂上,队员姚良宇端来一盆清水和几根吸管,现场造出一枚人工心脏“瓣膜”。水柱随着“瓣膜”开合忽高忽低,孩子们屏住呼吸,仿佛听见生命的节奏。“老师,我长大也要造一颗不会坏的心脏!”一个小男孩举手,眼里闪着光。接下来的天文课,队员薛晋渊将课堂从地面延伸至星空,带领孩子们探索八大行星和宇宙的奥秘。
图1 天文小课堂场景
二、让“文化”落在指尖:一堂课,一把扇,一颗种子
汉服折纸、漆扇制作、脸谱彩绘……队员们把“传统文化”从课本里抠出来,变成孩子们掌心可以摩挲的温度。
12日下午的汉服折纸与漆扇制作课中,队员鲁贤瑞身着汉服,将“衣冠上国”的礼仪故事化作折痕与漆纹,一把把“小匠人”的团扇在夏日里摇曳生姿。
13日下午,队员鲁贤瑞把一块沉香塞进香牌模具,孩子们屏住呼吸,像守护一颗即将发芽的种子。当香牌脱模,香气漫过窗棂,一个小女孩把香牌放进口袋里,说:“我要把它送给妈妈,让她也闻闻中华草药最传统、最博大的味道!”孩子们颤抖的指尖将艾草香揉进漆纹,让千年非遗在夏日午后有了少年体温。
图2 漆扇与折纸展示
三、把“爱国”刻进仪式:当童声与国旗同框
7月14日10:30,十字镇政府前广场。20名儿童与队员列队,举行一场“童心向党”升旗仪式。当《歌唱祖国》响起,孩子们挥动小红旗,脸颊贴着星星贴画。那一刻,课本上的“爱国”有了形状,是风把旗子吹得猎猎作响的声音。
图3 “童心向党”升旗仪式
四、把“知识”种在生活里:引领与陪伴的温柔
“香蕉皮应该去哪个家?”7月13日上午,队员张若熙举着四色垃圾桶卡片,把垃圾分类变成闯关游戏。孩子们踮着脚抢答,把写满“废电池”“落叶”等废物的卡片投进对应箱里,教室里响起一片“投对了!”的欢呼。当环保不再仅仅只是标语,而是给垃圾找家的游戏,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保护地球如此简单有趣!
每天正式上课前,队员们会开展安全教育小课堂:今天不能私自下河、过马路要看红绿灯、遇到陌生人要大声呼救……从防溺水到校园安全,再到食品、交通安全,给小朋友们心中种下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的种子。
放学后,队员们开始为小朋友们提供延时服务:“来,这个字先写一横,再写一竖……”“这题数学先找单位1”——把课堂延长到家长下班归来,把陪伴写进孩子的作业本,让学习每时每刻都有人陪伴,也为许多留守儿童家长分忧解难。
图4 延时服务场景
五、把“告别”写成约定:一次采访,一场眼泪
五天太短,短到只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五天又太长,长到足以让“青衿逐梦”的星火与服务站交相辉映。
在采访儿童服务站创始人李静老师时,她提到:“志愿者来了又走,但孩子把每一次告别都当成‘失去’。”这句话让队员们陷入沉默。队员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更是对“新鲜血液”的承诺。“短期支教不该是阵风。”队长张明鑫在实践总结里写道,“我们要做的是打开一扇窗,再留下一把钥匙。”未来的接力棒会传到下一届支教团手中,而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支教团队的课程和服务设计会更加完善,乡村教育会一年比一年更好,青春和童心交汇的歌声会在每个盛夏延续。
六、尾声:星火不灭,未来可期
如今,安民社区的孩子们仍会数着日历等待明年的夏天。而儿童服务站实践标语里那句“脚踏实地,真心付出”的嘱托,正随着星星之火的微光,照亮更多青年走向基层的路。这场五天与孩童们的对话,终将在无数个这样的夏天里,续写新的篇章。
图5 离别前合照
明年夏天,郎溪的蝉鸣还会响起。那时,星火归来,未来已来。
(梅启梦 张明鑫 鲁贤瑞 魏永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