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科技赋能教育,美育浸润乡土——陕科大学子以多元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20 09:19来源: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数字化行动号召,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希望田野联盟”社会实践团于712日至21日赴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开展了为期10天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人工智能在乡村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这一核心议题,同步推进爱心支教、乡村彩绘与非遗文化调研,以跨学科实践探索教育赋能、文化振兴与乡村美育的多元路径。

深挖教育痛点,AI调研把准乡村教育“脉象”

在黄官镇,实践团聚焦乡村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现状,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核查展开精准调研。调研发现,中心小学的数字化终端覆盖率虽高,但具备AI功能且常态使用的设备率不高。教师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多依靠自学和同伴互助探索应用。难能可贵的是,部分教师已在课堂导入、实时评测等环节自发尝试AI工具,积累了实用的“草根经验”。一位教师直言:“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能直接提升备课、上课效率的实操指南,而非空洞的理论。”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建议建立“资产—培训—使用”三张表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库,并引入技术志愿者提供驻校支持,以切实破解AI教育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播撒希望种子,支教课堂融汇科技与人文之光

在黄官镇中心小学,实践团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启迪心智、拓展视野的素质拓展课程,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我们聚焦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与塑造健康人格,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在快乐中收获成长。引导情绪认知的心理健康团辅,到激发创造力的艺术实践;从锻炼协作精神的体育游戏,到初步触碰前沿科技的人工智能启蒙,每一堂课都旨在点亮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之光。团队尤为注重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将非遗元素的智慧与美感融入学习体验,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

绘美乡村底色,墙绘笔触勾勒文明新景

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笔为媒、以墙为纸,为黄官镇增添了三幅融合乡土特色与文明理念的彩绘作品。在政府机关食堂,团队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主题,将藤编元素融入画面,让节约粮食之风随画入心;在桂花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铺展开来,稻浪翻滚、青山绿水,生动诠释生态环保理念。创作期间,队员们经历烈日暴晒与骤雨突袭,仍坚守岗位反复打磨细节。当斑驳旧墙蜕变为靓丽风景,村民纷纷驻足赞叹:“这不就是咱盼着的美好家园嘛!”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传播文明、凝聚乡风的有效载体。

解码非遗基因,文化调研激活乡土“根魂”力量

团队深入探访黄官镇竹藤编作坊与黄酒工坊,通过访谈传承人、记录工艺、分析市场,系统梳理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创新瓶颈。在藤编技艺中,队员们解码经纬交织的几何智慧;在黄酒醇香里,品味冬酿春藏的时间沉淀。“最动人的智慧藏在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里,”队员们感慨。团队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墙绘设计,制作短视频进行新媒体传播,并在中心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特色课程,让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根魂”力量。

凝聚合力,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次实践汇聚了黄官镇政府、学校及村民的多方支持,为活动注入坚实力量。团队成员在服务中深化国情认知,锤炼专业本领,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一项项具体而微的实践。每一次调研访谈、课程教学与墙绘创作,都是在为这片"希望的田野"播撒希望的种子。实践暂告段落,但行动从未止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成果,形成专项报告,并计划发起"数字教育工具乡村赋能"长期计划。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这支青年队伍带来的思考与行动,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志同道合者在这片广袤田野上续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作者:钟雨妍


(责任编辑:)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