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增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2025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青衿寻韵紫塞行 青春筑梦丰宁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三道营乡,在烟火人间中以美食为引、以文化为媒,探寻满族特色美食与非遗文化实践,传承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指尖技艺:莜面飘香传古韵
实践团首站来到同行伙伴的祖父母家,近距离见证当地传统美食——莜面的传统制作技艺。制作伊始,奶奶将精细的莜麦粉缓缓倾入陶盆,紧接着,滚烫的开水冲入,瞬间,一团暖融融的云雾升腾而起,莜麦粉在热水的激发下散发着质朴的麦香。随后,奶奶沉稳有力的双手迅速开始搅拌、揉压面团,原本散乱的莜麦粉在她的巧手下,不多时便凝聚成光滑柔韧的一团。
共同制作莜面窝窝(熊峰 摄)
莜面窝窝成品(熊峰 摄)
“得趁热,筋骨才活络!”奶奶一边笑着解释,一边将尚存温度的面团转移到案板上。制作“莜面窝窝”环节,奶奶取稍大面剂置于光洁的石砖上,手掌迅捷灵巧地一推一捻,薄如蝉翼的面片瞬间卷成精巧玲珑的“莜面窝窝”,整齐排列,展现出传统技艺的精妙。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跃跃欲试,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大家亲手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莜面窝窝,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美食中蕴含的乡土情谊与文化温度。
实践团队共同合影(熊峰 摄)
匠心传承:饸饹技艺绽华光
饸饹面作为河北传统特色美食,以莜面为原料,经开水烫面、压制成型后蒸制而成,搭配臊子食用,其制作技艺于2012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莜面制作,实践团还体验了非遗饸饹面制作过程。
三道营村作为饸饹面制作技艺的传承地之一,土生土长的农户们拥有正宗的制作技艺。在农户家中,农户奶奶亲自示范饸饹的制作过程,从和面、揉面到压制饸饹,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摩学习后,纷纷亲自动手尝试。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饸饹面从压制工具中挤出,落入沸水中翻滚煮熟,也让成员们对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饸饹成品(罗喜月 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丰宁的美食与非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