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黔苏薪跃,赤韵苗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土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科学探索主题,为“益童乐园·希望小课堂”的孩子们开设了四场特色互动课程。实践团通过民族服饰画、剪纸艺术、暗箱实验及VR眼镜制作等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知识与情感。
绘彩民族风,童心传文化
在土坪镇的希望小课堂内,一场以民族服饰为主题的绘画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实践团成员提前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以苗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为具体蓝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孩子们系统讲解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讲解环节结束后,孩子们立刻拿起彩笔,在预先准备好的纯白画纸上开始创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稚嫩的笔触分别勾勒出苗族银饰的璀璨、藏族长袍的厚重、傣族筒裙的轻盈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元素。实践团成员在创作过程中来回巡视,及时解答服饰细节问题并给予绘画技巧指导。整个活动现场秩序井然,孩子们最终完成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民族服饰画卷。
图为实践团志愿者为小朋友解答绘画中的细节问题。陈鑫雨 供图
剪出山河美,巧手承匠心
紧接着,传统剪纸艺术体验环节有序开展。实践团成员首先向孩子们分发了供剪纸使用的彩色卡纸、剪刀等工具。随后,实践团的志愿者通过现场示范与分步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孩子们进行剪纸创作。孩子们按照指导先将彩色卡纸进行对折,在确认折痕平整后,拿起剪刀沿着预先在卡纸上勾勒好的线条开始裁剪。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们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来。一部分孩子剪出了“鱼”的形状,另一部分孩子则选择了“福”字作为创作题材。整个过程中,卡纸在孩子们的手中经过翻转、裁剪等步骤,最终变成了充满童趣与祝福寓意的艺术品,孩子们在完成作品后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图为希望小课堂的小朋友向志愿者展示剪纸作品。陈鑫雨 供图
暗箱识亮色,童行保平安
下午的小课堂聚焦安全与科技探索领域,首个实验为“暗箱中的安全色彩”。实践团借助暗箱设备模拟黑夜、阴雨等低能见度环境,组织孩子们开展实操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将不同颜色的卡片逐一放入暗箱,通过观察口进行对比观察。在模拟黑暗环境下,亮色衣物模型呈现出明显的视觉优势,直观展现了不同颜色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可见度差异。实践团通过这一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孩子们了解到光线不足时亮色和反光材质衣物的醒目特性。该实验将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场景结合,使孩子们掌握了特殊天气条件下通过选择着装颜色保障自身安全的实用知识。
图为小朋友们通过暗箱观察模拟实验结果。陈鑫雨 供图
巧手创奇境,3D入眼眸
最后,实践团组织开展了VR海底世界体验活动。志愿者先向每位孩子分发纸盒、放大镜片、双面胶等拼装材料,随后通过实物演示讲解拼装步骤:首先指导孩子们在纸盒前端预留的孔洞处嵌入放大镜镜片,用手指轻压确保镜片与纸盒边缘贴合紧密;接着示范将纸盒两端的侧翼向内折叠,用双面胶在衔接处固定,形成闭合的长方体纸盒结构。完成拼装后,孩子们按顺序轮流佩戴自制VR眼镜,通过配套手机播放的3D影片进行虚拟深海探索体验。实践团通过这一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拼装设备的过程中了解简易VR装置的组成原理,同时借助虚拟影像技术直观感受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图为希望小课堂的小朋友正认真制作VR眼镜。陈鑫雨 供图
“黔苏薪跃,赤韵苗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巧妙地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启蒙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动手绘制民族服饰、剪刻传统纹样中厚植文化自信;在亲身参与科学实验、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中激发探索精神。实践团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与观察能力,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为土坪镇的孩子们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文化瑰宝与前沿科技魅力的桥梁。(通讯员 钊云瑶 任建霖 陈鑫雨 府心怡 曹玉衡 李俊鹏 彭棵 黄荣娟 曾召雪 郑棚 阮熙媛 李峻瑶 程佳欣 崔益婕 李诗婷 姚安琪 袁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