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铭记抗日战争历史,传承烽火岁月精神 ——"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红色寻访之旅

时间:2025-08-29 09:36来源: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丰碑,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以“铭记抗日战争历史,传承烽火岁月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跨越扬州与南京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走进抗战老兵家中聆听历史回响,在纪念馆中触摸战争伤痕,以青春之名践行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

聆听英雄故事:两代人的“跨时空对话”

实践团首站来到扬州广陵区,拜访了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陆锦华爷爷。尽管年事已高,陆老仍精神矍铄,他抚摸着泛黄的军装照片,向队员们讲述起参军后辗转苏北战场的经历:“那时我们靠双腿跑遍根据地,子弹从耳边飞过是常事,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住家!”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旁,认真记录下每一句叮咛,陆老反复强调:“现在的幸福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你们要珍惜。”

团队继续前往邗江区康复医院,探望101岁的施长银爷爷。施老,1926年出生于扬州市邗江区,16岁参加游击队,1943年加入新四军,正式进入部队编制。先后在南京六合、绍兴十里塘等地参加战斗。1945年,与日军打游击战时,不幸中弹受重伤。后参加解放战争,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施爷爷的儿子轻轻挽起父亲的衣袖,向大家展示了老人肩膀上一道深褐色的伤疤—— 那是当年被子弹击中留下的永久印记。这伤疤如同无声的勋章,诉说着战火纷飞年代里军人的赤诚与担当,让在场的学生们肃然起敬。当队员问及“怕不怕牺牲”时,施老的儿子说:“父亲曾说‘怕死不当兵!但更怕看不到胜利那天’”。

两场对话,跨越八十年时空。实践团队员们感慨:“老兵们的记忆是活的教科书,他们的坚韧与忠诚,让我们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

触摸历史伤痕:纪念馆中的“无声课堂”

在南京,实践团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阴沉的天空下,万人坑遗址的累累白骨、展柜中锈迹斑斑的刀枪、幸存者证言墙上密密麻麻的泪痕,让队员们陷入沉默。退役大学生士兵高宇站在“12秒”水滴装置前久久驻足——每12秒一滴水落下,象征着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他轻声说:“作为退役士兵,我曾以为战场只在远方,但这里让我明白,守护和平需要永远保持警醒。”

今天,是8月15日,80年前的今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而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则展现了另一段历史。1945年12月,新四军在此发起对拒不投降日军的最后一战,彻底粉碎了日军“玉碎”妄想。馆内复原的战壕、缴获的武器和泛黄的作战地图,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场。团队指导老师指着展板说:“这一役不仅是军事胜利,更向世界宣告:中国军民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屈辱和平!”

青春与使命:在传承中汲取前行力量

实践尾声,团队在纪念馆前举行了主题团日活动,重温入团誓词。退役士兵代表朱俊涛发言:“穿上军装是保卫国家,脱下军装仍要传承精神。老兵们的‘不怕死’是为了今天的‘不重演’,我们要把这份担当融入学业与未来。”

退役士兵代表朱俊涛还不断创新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在小学生夏令营中开展“历史不能忘”主题宣讲、制作老兵口述史短视频、设计“抗战知识问答”互动。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说:“以前觉得影视剧中的数字很遥远,但听到老兵的故事,我真正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

以青春之名,答好时代之问

在这几天的红色寻访之旅中,退役大学生士兵、学生干部们从老兵的皱纹里读懂牺牲,从纪念馆的展品中触摸伤痛,从青年人的行动里看见希望。实践团成员徐妙颖在实践日记中写道:“80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胜利;80年后,我们当以精神之火照亮未来。”此次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将带着老兵的嘱托、历史的镜鉴,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因为铭记,所以奋进;因为传承,所以永恒。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