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亳州,药香漫野中,本草与忠魂同辉共耀。7月5日-9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香医路,青春谯响”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秉持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切关注与对中药文化、红色精神的满腔热忱,踏上了一段既富实践意义又深含文化底蕴的亳州谯城之旅。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
走进亳州烈士陵园,恍若踏入一方熔铸着热血与忠魂的精神净土。苍松翠柏环绕着肃穆的纪念碑,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肃穆的气息,这里正是长眠着无数革命先烈、传承着红色基因的精神圣地。
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率先走向那一排排静静矗立的烈士墓碑,在敬献的鲜花与低垂的头颅间,重温那段先烈们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峥嵘岁月。
在烈士陵园,一场穿越岁月的精神共鸣默默流淌。队员们轻拭墓碑上的尘埃,在默哀中感受先烈们的坚定信仰;凝视碑文上的名字,在追思中体悟那份为国为民的赤诚担当。有队员在思政学习分享时感慨:“每一次俯身擦拭,都是与先烈的精神对话;每一次驻足沉思,都让责任与使命更加清晰。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需要我们用青春继续守护,这份传承,是责任,更是信仰。”
调研地方发展,探寻产业脉络
7月7日的亳州,暑气中裹挟着清苦的药香,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践团循着这缕贯穿千年的气息,走进了康美中药材交易中心。
实践团成员们穿梭在熙攘的交易区,与商户们亲切攀谈,指尖拂过晾晒的药材,听他们讲述每日的收售流转;又与市场管理人员围坐交流,从交易数据到物流调度,从质量监管到品牌建设,细致探寻着这座“药都心脏”的运作肌理。
在一家传承三代的中药铺前,店主掀开古朴的药柜,指着抽屉里的药材娓娓道来——从明清时期的药市雏形讲到如今的数字化交易,从亳州药材的独特药性谈到市场竞争中的突围困境,话语间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未来的忧思。这些鲜活的讲述,让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谯城中医药产业的强劲脉搏,更看清了发展路上的沟坎与曙光,也让那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的决心,在药香浸润中愈发坚定。
体察乡村新貌,解码振兴路径
7月8日清晨,“药蕴新村,旅绘田园”主题活动启动,实践团踏着晨露前往大周新村。进村口可见,白墙黛瓦的民居分布有序,房前屋后的药圃中种植着玄参、白芷等中药材,蜿蜒的石板路连接着古朴农家院与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药材的气息。
在村委会小院,村书记结合墙上的规划图介绍,村里正通过“中药种植+文化旅游”模式拉动经济,促进村民增收。实践团成员走访时看到,新建的健身广场上有老人休憩,改建的民宿内工人在进行布置,闲置仓库被改造为中药炮制技艺体验馆等。这些场景直观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周新村在住房、设施、产业及村民生活等方面的显著变化,也让实践团看到了乡村发展的良好前景。
践行青春担当,传递关爱与服务
实践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以“青春传知识,药香润乡亲”为主题的送医下乡活动,在养老院为老人普及医疗知识、带领老人制作并分发中药香囊以及带领老人打太极,传递健康温情。
在“医识‘护’童年,安全伴成长”活动中,实践团走进薛阁站前社区,以生动形式为儿童普及中医药和安全知识,开展安全知识竞答的互动活动并发放宣传手册,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带领儿童们一起制作中药香扇,在制作过程中,向儿童讲解亳菊、红花等中药的功效和作用,让他们在趣味实践中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活动展现了实践团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