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以语为媒”传播中医药文化,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专业服务与群众需求纽带,实现语言推广与特色服务的双向赋能,“以医为桥,以语为媒”———成都中医药大学“莲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室的社会实践团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于7月8日前往喜德县彝欣社区进行推普活动,此活动得到了社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其积极德协调对接下,社区为我们提供了“青年之家”、社区广场作为活动地点。
途中采访
在开往西德县的列车上,车厢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参加此次推普活动的学生们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神采奕奕地分享着对本次活动的期待。
"能够参与这次推普活动,我们感到特别兴奋和荣幸。"一位体育学院的女生笑着说,"尤其是能有这么一位能力出众的队长带队,让我们对这次活动更有信心,
穿巷入户
小队深入社区开展走访工作,重点与老年群体及少年儿童交流。过程中,队伍里的彝族队员主动承担“翻译”职责,有效消除语言障碍,为后续推广工作奠定扎实基础,让普通话的普及更具针对性与亲和力。为深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小队还专程参观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与漆器博物馆。通过系统了解彝族语言演变、传统工艺传承等文化内核,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推广普通话需建立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方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参观当地博物馆
为深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小队还专程参观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与漆器博物馆。通过系统了解彝族语言演变、传统工艺传承等文化内核,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推广普通话需建立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方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服务暖心,语言连心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成都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组织针灸推拿专业的队员深入社区,为老年群体开展专业推拿按摩服务。这一环节不仅是中医药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更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创新载体。服务现场,队员们跟随队里针灸推拿专业的同学,队员们一边学习一边运用推拿、按摩等专业技法,为老人们缓解颈肩腰腿痛等常见不适。
手法轻重适宜、穴位拿捏精准,不少老人在放松中流露出舒展的笑容。于此同时,队员们以普通话与老年人亲切互动,从讲解按摩穴位的养生功效,到分享日常起居的保健知识;从唠起家乡的风土人情,到倾听长辈的们的生活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搭配贴心的服务,让老人们在感受中医药温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沉浸在普通话交流的语境。将中医药的关怀与语言推广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服务暖心,语言连心”。
播撒语言种子,守护成长希望
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小队将目光投向儿童群体,以“播撒语言种子,守护成长希望”为理念,精心设计系列普通话互动教学活动。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让普通话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便是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筑牢根基。活动中,队员们创新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光影流转的电影片段里,孩子们跟着角色学说标准普通话;朗朗上口的诗歌朗诵中,稚嫩的童声在平仄韵律里感受语言之美;节奏明快的歌曲学唱时,音符与字词交织成欢乐的学习旋律。每一个环节都以兴趣为导向,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主动开口、大胆表达。
“老师,这个词我会读!”“我还想再唱一遍!”课堂上此起彼伏的回应,印证了活动的成效。队员们始终以耐心引导代替刻板教学,在纠正发音时穿插小故事,在互动游戏中融入知识点,让孩子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这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将对未来的期许注入每一次对话——当孩子们用清晰流利的普通话描绘梦想时,便是推普工作最动人的成果,也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留念合影
此次实践活动,成都中医药大学以专业特色为依托,将推广普通话与文化交流、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医药学子的责任担当,更探索出一条“以医促语、以语传情”的推广路径。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此类实践,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多元文化的纽带,让中医药文化的温度传递到更多地方。
跟着书记看变迁
阳光明媚,“莲心同音”实践小队再次踏上了前往光明镇彝欣社区的旅程。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吉力阿体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们探访了社区内多个特色鲜明的站点,包括党群服务中心、树新风积分超市、彝绣培育中心、项目孵化培育中心、制衣厂、“微田园”、彝族漆器厂、妇女之家彝绣工厂以及社区医疗中心等,全方位感受了彝欣社区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文化传承及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夏风十里访家谈
人间最美七月天,夏风十里访家谈。7月14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莲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室的社会实践团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由阿老师带领的几名学生对当地的本校彝族学生家进行了走访。
午后的大凉山,日头正烈,山路被晒得发烫。带队老师领着几个同校大学生,提着学校备好的牛奶和面包往山坳里走。没人抱怨烈日,脚下的路再烫,也走得踏实。他们知道,这两袋东西,是学校借他们的手,递去一份惦记:让山里的同学明白,同校的我们、身后的学校,一直记挂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