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脉的褶皱深处,镇巴民歌犹如山涧清泉流淌千年。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最北苗乡"的秘境,用歌谣编织着独特的人文记忆。2008年,镇巴民歌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标志着这种承载着巴楚文化基因的民间艺术正式登上中华文明的大雅之堂。
2025年2月7日,为了深入了解镇巴民歌历史文化,探寻这座山区小城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守护千年文脉,激活乡土记忆。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镇巴民歌项目小组成员张冰山、邓媛媛、刘小娥,紧密结合“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镇巴民歌调研的活动,前往镇巴文化馆与博物馆进行采访与参观,了解镇巴民歌的历史。
推开文化馆古朴的木门,进入唐馆长的办公室,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的向我们介绍:“镇巴文化馆与博物馆不仅是文物陈列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唐馆长带领我们前往博物馆内部参观镇巴的历史以及,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介绍镇巴博物馆的藏品。
唐馆长还介绍到,近年来,文化馆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数字档案库建设”等项目,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2023年,镇巴民歌、端公戏等5项非遗成功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成为当地文化名片。“非遗是镇巴人的精神根脉,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唐志波馆长说道。
当被询问道如何保护镇巴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唐馆长说到:“保护非遗不能只靠政府,更要激发民间力量。“县文化馆定期召开民间文艺团队座谈会,将30余支散落乡间的民歌队、秧歌队纳入协同发展体系,例如,镇巴渔鼓团队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将传统曲目与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在县内外演出中屡获好评。今年,文化馆还计划推出“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为民间艺人提供培训资源和展示平台。
谈及未来,唐馆长充满信心:“我们正探索‘数字化保护’和‘文旅融合’两条路径。”目前,镇巴民歌的虚拟现实展演项目已进入开发阶段,游客未来可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感受非遗场景。同时,文化馆联合文旅部门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苗乡刺绣工坊、民歌传习所等串联成线,带动周边农户增收。镇巴民歌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闪耀这光辉的。
从深山苗绣的指尖技艺到响彻巴山的民歌号子,镇巴县文化馆在唐志波馆长的带领下,正以创新思维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正如他所说:“每一首民歌、每一针刺绣都是镇巴的故事,我们要让这些故事继续被听见、被看见。”
离开文化馆时,夕阳为青砖小楼镀上金边。院内传来悠扬的镇巴民歌,仿佛在诉说:文化的火种,正在秦巴山水间生生不息。(作者:邓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