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江西省万安县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攻坚战,聚焦破解村集体产业基础薄弱、后劲增长不足等难题,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级产业,探索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富民强村新路径,推动实现农业更有效益、农村更有活力、农民更有获得。
支部引路,凝心聚力破解“发展难题”
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建强战斗堡垒。2022年以来全县先后开展“三比一争”、村级“六个一”等活动,全县上下谋势而动、攻坚比拼氛围浓厚,进一步激发了该县枧头镇南洲村党支部比拼争先的斗志、干事创业的热情。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村支部书记“关键少数”作用,引领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力谋划推动产业发展。理清发展思路。之前为探索解决产业基础差、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南洲村先后尝试发展百香果、百合种植等产业,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承包给第三方经营,获得三五万元租金收入,但都因经营主体管理发展不善,未能有效破解村级产业发展困境。2022年经过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反复比选论证,结合村水资源充沛、土层深厚等优势,最终选定了市场需求大、种植技术易学且一年多生的白莲种植作为村级主导产业。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组建万安县南晶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依法收回之前租赁出去的60亩低效闲置土地用于建设产业基地。提升创业能力。为搅动思想、开拓眼界,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赴赣州石城、抚州广昌、湖南湘潭以及泰和、永丰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提升谋划工作、解决问题、发展产业等方面能力。在没有上级拨付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村干部示范带头每人筹集3万元资金添置设备,利用空闲时间到产业基地实打实学习种植技术、参与管理。每年七八月份白莲丰产时,村“两委”干部在处理好村级事务的基础上,实行“三班倒”协助白莲采摘、加工、销售。
党员带路,拓展路径破解“销路难题”
销路难、难销售,一直是村级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为维护村民发展白莲产业积极性,坚定群众对村支部信心,南洲村多措并举找销路、拓渠道,切实让白莲产业价值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干部带头示范干。村“两委”干部主动从市场对接、品牌打造、渠道创新等方面综合发力、聚力破题,成立“销售服务队”,多渠道多路径对接各单位食堂、店铺、个体户和企业等。2024年盘活闲置的南洲村小校舍,通过向上争资等方式筹资新建300多平米的白莲标准加工厂房、育秧中心及农事服务中心,引进多台剥皮机、烘干机等白莲加工设备。党员参与一起干。南洲村立足已建立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将富硒白莲种植基地、加工厂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引导有意向的党员群众到基地务工培训、赴湖南湘潭等地考察学习,在掌握种植技术后,带头种植富硒白莲,带动周边村组农户参与发展种植。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创建南洲白莲品牌,探索开发莲芯、莲叶茶、藕粉等系列加工产品,逐步做强品牌、提升产品溢价。乡友助力帮着干。充分发挥乡友作用,借助亲友搭建的人脉桥梁,成功与江西润田实业公司取得联系,通过多次交流推介,争取公司为村白莲产品进行设计包装、代销,协助做大做强做精白莲产业。2024年在南洲白莲成功申报获批白莲食品生产许可证后,继续加强与公司合作,签订3年合作联营协议,进一步巩固拓展销售平台渠道,有效打消了种植户的“销售难”顾虑。
产业铺路,持续造血破解“增收难题”
村级产业发展,不仅要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更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深化产业共建。依托南洲白莲加工厂,坚持“地域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模式,由南洲村统一培育提供白莲种苗和莲子收购,联建村共同找资源、引技术、扩销路,推动特色产业抱团发展、扩大规模效益。目前南洲村辐射带动周边的茅坪、下潞等6个村扩面种植硒莲千亩以上,其中村民自主种植硒莲200余亩,正逐步走深走实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双赢之路。强化发展要素保障。聚焦走好市场化、效益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白莲产业附加值,在综合种植规模、产品及销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设备投入和厂房建设,再添置剥蓬机、剥皮机、通芯机、烘干机等设备14台,扩建厂房400余平方米,建设专门的储藏冷库,推动注册商标“南洲莲宝”。优化利益联结分配。推行产业发展收益“1+1”分配模式,推动村集体、农户共享发展红利。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白莲、水稻、脐橙等产业,尤其是推动白莲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及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产业链。南洲村指导帮助周边农户发展白莲,免费提供田块翻耕、打耙,分批组织村民到白莲基地及加工车间进行现场培训。2025年预计硒莲产量达5万斤、产值18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35万元,带动附近群众就业增收30余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践,村“两委”干部发展产业促振兴的信心决心更足了。目前村级流转土地500余亩,其中300余亩用于白莲轮作种植、其余土地用于富硒水稻种植。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70万元,从曾经的“负债村”逐步走向“富裕村”。(罗雨莲 欧阳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