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社团气候行动周”应对气候变化,助力能源再生
“共建”——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零碳校园设计提案大赛
在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减碳浪潮”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正逐步向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并以电力作为最重要的能源载体支撑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高校作为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机构与场所,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应承担起积极减排的责任,加强低碳校园创建,成为社会的模范与先导,服务于节能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近零碳排放校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我院于2023年10月2日至10月20日开展“共建”——零碳校园”设计提案大赛,鼓励学生将国家需求融入个人发展之中,以青年视角为应对“气象变化”,建设“零碳校园”建言献策。
在活动初期广泛宣传,活动通过青年提案大赛推动和传播环保理念,从自身做起,低碳环保,创造一个更加绿色优良的环境,有助于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提供持续的动力。
学校如何建设零碳校园、以何种标准评估绿色校园建设的成效,这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因此降低校园能源与资源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将成为高校节能减排的重点。参与腾讯依托“双碳政策”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怎样建设一个“零碳校园”进行思考,并写出提案。
零碳排放校园以校园为对象开展近零碳排放建设。其内涵是以遵遁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且的,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低碳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此次活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一共征集了百余份内容丰富、极具教育意义的提案作品。部分作品展示如下:
图|提案作品 云南师范大学碳排放调研
图|提案作品 云南师范大学电瓶车碳排放调研
在建设阶段,首先转变传统的建筑理念,将“绿色、节能、低碳”作为原则,要求学校将低碳生态、节能减排的建筑理念深入落实到校园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这种理念主要表现在校园场地利用、校园绿色照明、节水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校园建筑全装修、综合廊道建设、校园垃圾再利用和校园运行管理等十个标准。
图|自动驾驶通勤车校园推广现状分析
在运营阶段,首先要加强低碳教育,把低碳教育引入教学,把低碳知识搬进课堂,普及低碳常识,提高低碳意识,培育低碳理念。基次要完善制度,着眼于校园低碳化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成立专门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实现权责分明;科学设定减排任务,研究制定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部门的具体节能目标。
图|方案可行性分析
本次“共建”——“零碳校园”设计提案大赛活动圆满完成。“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戮力同心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通过本次提案大赛,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这个看似庞大的话题,竟也与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事情相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变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贯彻绿色理念,构建节能减排新格局。让我们从点滴入手,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乐章!让生态保护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低碳生活蔚然成风,为节能减排汇聚澎湃动力,建设清洁美丽中国!